第九届学习科学友善用脑高峰论坛隆重举行

更新时间:2020-12-01点击数:文字大小:

  落实教改精神 聚焦学科融合 荟萃学术成果

  第九届学习科学友善用脑高峰论坛暨主题探究式的学科融合教学研讨会隆重举行  

  11月27日,由教育部十三五重点课题具身认知课题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主办,北京市房山区燕山教育委员会承办的第九届全国学习科学友善用脑高峰论坛暨主题探究式的学科融合教学研讨会隆重举行。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周之良,北京市房山区燕山办事处副主任曾辉,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马福贵,北京市房山区燕山教育委员会党委书记王迪,北京市房山区燕山教育委员会主任张荣波,北京市房山区燕山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岳川,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汤正彬,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张鹤,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薇,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研究员蒋杰英,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校长刘晓昶,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李一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燕化中学校长车丽梅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北京市房山区燕山地区幼、小、初、高全学段的老师,来自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教委所属的小学及初、高中学段的老师现场参会。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荐主持会议。

云图片

  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文件,这些文件不但为我们指出了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教学改革直接关系人才培养,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放眼世界,基于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探究人是如何学习的基本规律,在学习科学的真实情境中探究,增长能力、提高素养,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人共同探讨的课题,此次论坛的“情境诱发探究”的主题就是顺应世界学习科学发展趋势,努力突破传统——,不断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提供平台和动力。

  课例观摩:

       多学科全学段      创情境重融合

  论坛首先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了幼、小、初、高全学段的16节观摩课展现。具体包括北京市房山区燕山阳光幼儿园许迪老师上的大班现场课“碰碰王国”,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沿滩小学黄婷老师上的三年级语文课“读不完的大书”,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第二小学谢方英上的三年级英语课“I have fifty markerss”,北京市燕山向阳小学张梦、岳天龙和郝明月老师上的四年级语文数学道法融合课“田忌赛马”,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逸夫小学侯利上的四年级数学课“条形统计图”,北京市燕山向阳中学刘南萍、马晨阳、刘传翰老师上的七年级语文历史地理融合课“唐风诗韵——李杜诗两首赏析”,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沿滩中学李烨老师上的七年级数学课“一元一次方程”,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龙湖中学的杜华老师上的八年级语文课“周亚夫军细柳”,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的苏继平和李蓓老师上的十年级生物信息技术融合课“计算机解决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方式问题”,四川省自贡市第十四中学马俊武老师上的十年级地理课“海水运动”,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的宋倩和杨江燕上的十一年级语文政治融合课“改造我们的学习”,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的郭营营和高彬老师奉献了十二年级英语生物融合课“流行病”。除这些现场上的课外,还播放了4节录播课,分别是北京市房山区燕山阳光幼儿园安桐桐老师上的大班课“小猴的出租车”,北京市燕山向阳中学孟静和付静老师上的八年级生物化学融合课“健康人生,绿色无毒” 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耿倩倩和温永斌上的十年级地理生物融合课“植被特征及其原因探究”,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高静和李悦老师上的十二年级英语地理融合课“全球变暖”。

云图片

  幼儿园小朋友天真烂漫创造“碰碰王国”

云图片

  南北交流友善用脑学科融

云图片

  向阳中学展示课

云图片

  燕化附中友善用脑课堂

  现场的学者和专家们从课程的理念、基点、体系、方法、学习目标、“138范式”的贯彻,课堂效果等多方面对这些课程的完成情况,老师的教学技巧和水平进行了中肯到位的点评,做课老师纷纷表示,专家点评有的放矢、切近实际、注重实效,大家感到受益匪浅。

  祝贺致辞

  立足学习科学     推进教育实践

  北京市房山区燕山教育委员会主任张荣波在研讨会上致辞。他首先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举办的学习科学友善用脑高峰论坛已经成为全国学习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盛事,成为总结全国学习科学友善用脑教学体系实践经验和推广成果的最佳平台之一。燕山教委参加学会的“友善用脑”多年,在学会的指导下在学生学习和课堂改革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教学改革和友善用脑课题,正是解决传统教学方式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难题的关键,是迎接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挑战的致胜法宝。他指出,校长们坚定课改的信念不能变,坚定课改的决心不能变,继续探索课改的有准备途径不能变,有效提高课改质量的追求不能变。他希望大家要继续深化认识,在扎实推进高效课堂上下功夫;要聚焦课堂,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功夫;要在进一步探索不同课型的结构特征,在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在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融合上下功夫。继续打破学科壁垒,融通人文与科技,充分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努力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为教育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云图片

  燕山教委主任张荣波致辞

  此次论坛受到了国际同内的学习科学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国际学习科学与思维发展研究会主席,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企业研究系系主任、Lyles 企业创新中心执行董事Timothy Stearns向论坛发来热情洋溢的贺电。他在贺电中表示,学习科学友善用脑注重让学生在真实复杂情境中自主探究,不但符合学习科学的本质,而且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变课堂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此次论坛的主题刚好切合这一课题。在突破学利壁垒、接近真实的场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

云图片

  Timothy Stearns教授预祝论坛成功召开

  团队分享:

      分享融合经验     探索教改未来

  北师大燕化附中是北京市房山区燕山地区唯一的一所高中,为燕山地区人才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尤其是引进友善用脑教学体系后,更是立足于优化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疫情以来,该校又积极参与学会主导和组织的学科融合教学,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形成了很多成功的课例。在分享创作经验时,车丽梅校长表示,全国教育大会以来,教育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文件,为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燕山教育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过程中,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契合了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燕山教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燕化附中围绕“情境诱发探究”这一主题,积极探索学科融合教学,取得了较大收获。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创设情境,推动探究深入;聚焦问题,探索融合模式;教学相长,提升关键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有趣的且有意义的真实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诱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成为他们观察事物、解决问题、产生迁移、增长能力的必备条件,受到学生家长普遍欢迎。

云图片

  燕化附中车丽梅校长发言

  燕化附中的苏继平老师,分享了她们在完成十年级生物信息技术融合课“计算机解决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方式问题”时,通过整合信息技术,破解了整合提取生物碎片化信息难题的经验;郭营营老师从规则角度,分享了十二年级英语生物融合课“流行病”是怎样从学科融合的角度确立规则,实施知识融通、评价促进发生的心得;十一年级语文政治融合课“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老师,则通过理顺学科融合的核心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分享了确立靴子目标,通过三个活动,在核心知识点逻辑框架下实现靶子目标的全过程。

  在进行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究实践中,燕山地区的老师们总结了学科融合实践的重要环节,即找到融合点,确定学习主题;整合学科目标,确定靶子目标;落实学习活动,规范活动规则。围绕同一主题,老师们采取了“渗透式教学”、“联合式教学”和“整合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模式。老师们从各自学科出发来分解主题知识,将多学科的知识技能有机整合,从而统一完成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这种融合模式聚焦同一主题,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整合多学科知识,学生们可以用次要学科的内容帮助理解主要学科的知识,加深他们理解知识的完整性,提升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点评:

  直击课堂呈现      关注师生培养

  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马福贵在研讨会上对活动做综合点评。他说一个学术活动坚持九届不容易,这是对其本身蕴含的学术价值的肯定,也说明其吸引力和生命力之旺盛。他指出,首先,基于“情境诱发探究”这一主题,深化学习科学友善用脑的课堂教学实践,既是需求也是方向。一是现代学生思维活,视野宽,期待高,对于单一注入式学习的厌倦,期待着活跃的可参与的教学过程的呈现。二是国家的顶层设计和社会发展,推动着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去年以来国务院几个教育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都指出要重视和探索基于情境的教学,强化问题导向的互动,启发了探究、体验式的学习。希望借助项目式,合作式及研究式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丰富,学习效果更加突出。社会也期待着高水平,肯合作,会合作的优秀人才进入社会。三是学习科学的发展,助力了课堂教学的变革。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学习方式,就是要从单一的单向的接受式的学习,转向重视体验式的多感官的合作式的学习,从直接给予的知识结论转向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拉升思维的学习,从机械式的学习转身关注体验合作的创造性学习。现代课堂也期待学生在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规则、轻松的场景下学习,在团队互助,技术支持下学习。希望通过课堂导入情节,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建立明确的目标,唤醒其兴趣,激发动机。学习辻程中能帮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通过团队合作互助,理解事件,聚焦学习,完成信息的输入和加工的过程。学习结束时能通过评价,通过小结、巩固、冥想,激励学生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云图片

  其次,学习科学友善用脑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有可资操作的途径,可以推广的经验。学生进入特定情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都在促进形成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参与热情,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形成助力,提供抓手。燕山地区的学科融合观摩课,体现各个学各个学科校的团队抓住了学科知识的主干,贴近学生学习的本质,而在跨学科融合中,也形成了老师能力的互助和互促。同时,老师们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本学科特长,通过跨学科合作补足了单一学科的短板,这种学科融合课程,不只为老师拓宽了跨学科合作的视野,也为学生的互助学习和合作提供了模板,也为学生综合学习和社会融入创造中了条件,提供了方法。而在沿滩的老师们的友善用脑课堂上,学习目标不是空洞的,他们对基点的熟练自如的转化应该是我们思考的方向。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确定的活动和规则,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能让每个学生都明白学习目标,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作用,真正完成老师对学科知识的传递,达到学习能力的提升。而评价的规则实际上是搭建合作的支架,在展示时更能通过规则促进学习。用冥想帮助学习回复和提升,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完善。教育教学改革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对课标和教材要有更高的认识,学习科学友善用脑应用到课堂教学,不仅仅促进了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能力的提升。老师需要提升对于教育技术的驾驭力,完善对于学习科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需要锻炼对于学生特色特长的培养力,形成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力。要达到这个目标,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立足课堂教学,推进学生学科素养,学科融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社会参与实践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激发学生“动”,启发学生“想”,更能指导学生“做”。第九届高峰论坛,正是通过大家的教学实践的观摩与分享,交流与讨论,让思考在团队中流动起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驾驭的能力和技术,为学生更优质更有效的学习情境,助力学生终身的发展和对学习的追求。

  专家建议:

       培养探究风气     营造学术氛围

  研讨会的最后,作为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的缔造者和创始人,87岁高龄的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周之良先生,以一个老教育人的真诚与情怀,带着对学习科学及课堂教学始终不变的关注,与第九届学习科学友善用脑高峰论坛和学术研讨会的线上线下参会人分享了他的思考,对学会未来的学术发展提出了建议。

  他首先对此次论坛提出的“情境诱发探究”中的“探究”给予了肯定。他指出,探究带有过程性,很值得大家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中作为重点去思考。他以李政道先生到北师大访问时回答一个学生的提问为例,勉励大家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探究与研究。李政道在回答自己成功的经验时,只有两个字:讨论。他说,自己在美国的导师是一位在所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但他总是对学生不断地提出各种奇奇怪怪、甚至是匪夷所思的问题,目的就是促使学生思考,并不断与其进行讨论,以期其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进行更全面的思考。而且,导师不断能提出问题,说明思维一直处于活跃之中,也从侧面反映出所有的专家和学者在学术上都是有问题意识的,敢于置疑,长于思考,并有所成就。这种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方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应该在我们的学习和教学中善加利用。

  他还给大家讲了一个硅谷的小轶事。据说那里有些发明是诞生于餐巾纸上的,因为是不同领域的专家们在就餐时互相聊天,进行学科间的相互探究,每有所悟所得而未带纸,就随手记录在餐巾纸上。这种跨学科间的相互讨论,不同学科学者相互切磋的习惯,同样值得我们学习。据统计,1981年-2011年的30年间,诺贝尔自然学科的111奖项中69%来自于交叉学科,而此前的20年间交叉学科获奖率不到47%。由此可见,学术研究有由小科学变大科学的趋势,已由学科间分得越来越细,转为对相互融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的关注越来越重。同样,国内的清华大学成立了综合学科研究院,四川大学也建立了类似的研究机构。可见学术间的融合性正在成为国际国内学术界共同的选择

云图片

  课堂教学从重讲授到重探究,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融合,这个变革趋势的背后,大家都在探索更多的教和学的方式,教师将变为导师,成为带着学生一起探索真理、走向真理的领路人,而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探究者,这样的角色定位是有历史意义的。

  探究的目的是发现,是创新。探究性学习是发现性学习,培养创新性人才,要有创新的意识、思维和能力。要培养创新性的人才,首先要培养创新性的教师。要变更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还要变更 思想方式。未来可能教师要组成若干的教师团,要让老师有精雕细刻、钻研业务的想法和时间。好的课是磨出来的,教师要在实践中学习,更要在相互提问、置疑、争论中学习和进步。好的校园不但要环境优美,更要有讨论声,甚至是争论声。他希望,未来的学会,学会的实验校,都能营造这样的学术氛围,都能成为这样的学术团体。

云图片

  会议全景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为控制会议规模减少人员接触,此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除专家和学者及百余位来自北京和四川的部分教师代表现场出席外,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会员校的老师,房山区燕山地区的幼儿园及中小学老师,以及四川、云南、青海、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苏、河北等全国各地的老师,则以线上观看的方式,同步观看论坛的现场直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地的关心这次高峰论坛主题的专家和老师也将同步观看论坛的全球同步播放。线上直播受到全球各界人士的强烈关注,据初步统计,研讨会线上观看人数超过17万人次,观众提出的互动问题及互动消息导出不穷,在教育界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和家长中产生巨大反响,在延续上半年“基于学习科学的融合课程教学实践研讨会”的热度之外,也显示出学习科学友善用脑教学体系的旺盛生命力,从侧面反映了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过硬的学术水平。

  12月4日,作为此次论坛的系列活动之一,还将有大量的录播课面向广大会员校和国内外关注学习科学“友善用脑”,以及关注学科融合课社会大众播放。请大家继续关注。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