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同源.共融共创|专家学者齐聚热议湾区人文精神

更新时间:2020-05-27点击数:文字大小:

背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共建人文湾区。广州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岭南文化中心地的区位优势,从古到今整个城市的发展都浸润着岭南文化的浓郁气息,荟萃着岭南文化的精华。因此,广州理应发挥岭南文化中心地的优势,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在共建人文湾区中发挥核心枢纽作用。

11月12日下午,由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报社主办,励丰文化承办的第41期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主题分享+圆桌研讨)在励丰文化产业园成功举办。本期会议以“同根同源·共融共创:塑造湾区人文精神”为主题,以塑造人文湾区精神为切入点,围绕湾区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命和实践的解读;岭南代表的传统文化包括非遗文化如何推动湾区人文精神建设;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如何焕发新活力,如何出新出彩;文化创意如何赋能城市产业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与共思,提供建言与举措,主题会议由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冰教授主持。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新风,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公共文化建设专家 杜佐祥,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安,励丰文化副总经理李文 四位大咖进行主题分享,以及数十位政企学研的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圆桌研讨。

 

加强协同创新,促进开放合作

“我们非常期待政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能够更加紧密,更加持续,共同碰撞与协作产生更多元的价值和社会效应,促进文化产业的宏观政策、学术研究、科研成果的共享与转化、构建价值共同体,一起共建湾区人文精神,讲好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故事。”作为承办方代表,励丰文化副总裁李曲柳在致辞中表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励丰文化作为今年广东省广州市唯一,并且是第一家单体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引领、科技支撑、融合创新、开放合作是企业一以贯之的理念。

专家主题分享  内容精彩纷呈

 

人文湾区建设还需要大力倡导“双创”

李新风教授以《大湾区的文脉与文象——人文湾区建设中传统中的接续与“双创”》为题进行主题分享。他指出,“文脉”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文象”则是文化精神、魂脉的具体载体、具体的呈现形式,具体的物化形态。 大湾区的人文精神,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文脉与文象关系如何处理好,文脉要传承好,不管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还是南粤或者是岭南文化的文脉,还是每个城市的文脉都要努力继承并传承下去。人文湾区建设还需要大力倡导“双创”,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真正跟上时代,满足当下人民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

 

推动湾区人文精神发展,推动文旅融合

杜佐祥会长以《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优化湾区特色旅游景观》为题分享了自己对湾区人文建设方面的相关意见。他认为,湾区文旅融合发展,是弘扬湾区人文精神,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彰显现代城市文化品牌所蕴含的传承性、特色性、开放性、创新性精神,优化湾区特色旅游资源,建设一流人文湾区的必由路径。在分享中,杜会长还从“整合共享,构造湾区历史文化遗产新景观”、“融合共创,打造非遗活化传承新景观”、“组合共襄,营造乡村民间艺术新景观”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建议大湾区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合作,进一步推动湾区人文精神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

情感传播:岭南文化传播的新实践

新媒体时代当下,受众日趋年轻化,大湾区城市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化内涵传播,影响年轻人群?情感传播,张志安院长给出了他的答案和见解。从国内外的传播实践来看,情感传播正变得越来越主流。不管是城市传播,还是城市外宣,国际传播,大湾区未来的城市传播,情感、文化的交流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化在于精神的高尚性,情感在于表达和沟通时的感染力。传播学者喻国明表示:“人们的关系和情感没有认同的时候,内容是无法进行有效选择的,形成关系认同和情感认同需要把握的是一种非逻辑表达。”张志安表示:“内容太有逻辑、形式太完美,那种‘上帝之眼’式的传统宣传,已经比较难在新媒体时代感染和打动年轻人。”他强调,岭南文化的传播,挖掘共同文化记忆、社会认知、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体系的认同,依靠“文脉”的相近,促进人心的相通,形成既保持文化特质内涵,又有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互补的“人文湾区”。“在这个过程中,要推动自媒体、机构媒体、专业媒体、平台媒体等共同生产城市故事,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还要注重实现个体/群体与城市之间的情感连接

文化科技融合赋能湾区文旅产业升级

“现在很多城市的建筑地标不是文化地标,城市建设千城一面,数字技术手段如何跟现代城市文化相融合?”励丰文化副总经理李文在谈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现状时,引发了与会嘉宾的一致共鸣。他指出,现在中国很多城市都在做亮化、做光环境提升,提出要大力发展“夜游经济”。从产业实践的角度,李文以励丰文化实施打造的佛山顺德《凤起沧澜》光影文化展、羊城新八景之一的“科城锦绣”——广州科学城绿轴广场情景空间秀、广州传统中轴线越秀区海珠广场照明建设工程等大湾区城市代表性项目为例,重点介绍了励丰文化在城市夜游项目方面的经验,即通过“技术+艺术+文化”的融合,打造城市文化地标,让城市有烙印、有特色,让城市文化内涵植于公共空间,通过科技手段打造城市的文化夜游,带动城市消费新体验与社会效应。

促进成果转化  强强合作共赢

圆桌研讨会之前,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励丰文化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签署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双方表示将在文化旅游政策研究、产业研究、技术集成研究、产业实践、市场和专家资源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以“深化合作、发展共赢”原则,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今天很高兴跟励丰文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我们希望从产学研一体化角度,共同推进双方的工作与合作,彼此互相赋能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表示。

圆桌研讨互动  思想火花激碰

圆桌研讨环节,十多位来自文化社科界的专家学者,以及产业从业者、媒体代表等就“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命和实践”、“千年商都的广州如何焕发新活力,如何出新出彩”、“岭南代表非遗文化如何推动湾区人文精神建设”、“文化+科技如何赋能城市产业创新”等主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想碰撞与交流。江冰教授在会后发出感言,“各路大咖坐而论道,既话题开放,又交锋互动,虽有华山论剑气息,却是谦谦君子之风。”、“文化与科技携手,至尊享受,前途无量。学界与企业合作,学研结合,兼具理论与实践双重品格。”

圆桌研讨嘉宾观点(部分):

李明华: 文化学者、广州市社科联原主席 —— 广州的文化建设,在打造文化地标,文化景点时,一定要有突出的“招牌菜”。

史怀刚: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国学研究所副所长—— 什么是人文湾区?实际上突出的是人的话题、人的命题,把人当做中心、当做最终实现的目的,关心人、关注人、理解人、爱护人,如何在湾区当中体现出对人的尊重、爱护,这是“人文湾区”最核心的地方。

王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 提到广州,大家普遍的印象是低调、包容、开放、务实。除了这些精神之外,广州还有一种精神特质没有得到足够的挖掘和宣传,那就是“温暖”。这个温暖并不仅仅是因为广州身处南方,给人带来身体上的温暖感,它更指向一种心灵上的温暖感,尤其是给外地移民所带来的温暖。我建议广州在建构自身城市形象的时候,可以在“温暖”这个纬度上做更多的文章。

杨琪: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 红色文化是大湾区的重要文化内容,湾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红色文化。广州有很多好的IP,但是我们没有完全发掘好、利用好,像红色交通线,实际上这里面就可以挖掘出很多吸引人的故事。

李香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 ——说到人文精神,首先是人的话题,人文精神的传递传承靠什么?主要靠的是青少年,青少年是人文精神传承传递塑造的主体。当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如果首先考虑青少年这个群体,我们就会想到传递什么,怎么去传递。

文化产品虽然是可以高大上,但我们也要更多考虑接地气,让真正的人文精神、人文产品就像空气一样,真正让孩子、青少年呼吸到、感受到。

“广州新观察” 是由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报社共同策划并主办的系列学术圆桌会议,每月举办一期,邀请学术界、企业界、政府部门有影响力的知名学者、企业家及相关领导进行对话交流,探讨当下的热点话题,既有理论层面的思考,也重视实践层面的探索。自2015年创办以来,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在全国社科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烈的社会反响。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