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终于阿巴斯”,又在阿巴斯留下的24帧里醒来

更新时间:2018-09-26点击数:文字大小:

每一篇提及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文章,都免不了要提到戈达尔的那句评价: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在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逝世两年后,他的遗作《24帧》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引起一些回荡的声浪。

从伊朗新浪潮里诞生的阿巴斯

阿巴斯诞生于1940年的德黑兰。从他幼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来看,阿巴斯不能算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他从小不善言辞,对艺术的兴趣起源于做房屋装潢师的父亲。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决定以美术为生,但很不幸他的第一次考试并未成功,只能给交通警察部门画画报为生,后来他再次参加高考,被德黑兰美术学院录取。

这位伊朗电影第二次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以电视广告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据数据统计,他在从事广告行业的九年之间,拍摄的广告片高达150部,他自己也很喜欢拍摄广告的过去,在简短的时间内,通过可视性极强的印象创达信息,吸引观众,他一次磨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阿巴斯生逢其时,恰逢1969年,伊朗电影的短暂的新浪潮时期开始了。1971 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达瑞许·迈赫尔朱伊的影片《奶牛》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伊朗电影的“新浪潮”由此以极快的速度,猛地萌芽抽叶。 在这一时期,伊朗出现了多位新人导演,如索拉布·沙希·萨雷斯、基姆拉维等人,都开始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这一种蓬勃发展的时期并未长久,虽然1970年到1974年伊朗电影蓬勃发展,但在四年后,国内政治风向收紧,经济发展态势出现苦难,电影发展势头立刻急转直下。达瑞许·迈赫尔朱伊的新作遭受禁映;索拉布·沙希·萨雷斯则搬去了德国。但在这短短的几年中,多个机构开始招揽有发展潜力的新锐导演,而阿巴斯则被伊朗青少年教育发展协会的主席看重,他的邀请,正式令这位大师进入了电影的殿堂。

在青少年教育发展协会的几年,阿巴斯的创作主要以短片为主。在这一阶段,他的创作包括第一部短片《面包与小巷》、《一个问题两种解决方法》、《色彩》、《课间休息》等一系列教学片。

从广告到短片,阿巴斯积累了足够的创作经验,开启了他真正的创作历程,他的第一部长片也是在此期间拍摄。而他真正走上国际影坛的时间,则应追溯到 1987 年创作的儿童电影故事长片《哪里是我朋友的家》,这部影片获得第42届戛纳电影节艺术电影奖。也标志着阿巴斯成为伊朗电影产业支柱性导演。随后他继续拍摄了《生命在继续》和《橄榄树下的情人》,这三部影片被誉为他的“乡村三部曲”,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纪录片《特写》,这也是阿巴斯自己宣称最为满意的一部影片。

在拍摄《乡村三部曲》后,1995-1999年间拍摄的几部电影,为阿巴斯赢得了个人创作道路上最大的荣誉。拿下金棕榈的《樱桃的滋味》和荣获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奖项的《随风而逝》都是在此期间拍摄完成。随后他宣称不再参与电影节,但却在其他方向上开展了更广阔的探索。在迈入21世纪后,他开始在其他国家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创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此前试图拍摄的《杭州之恋》,想必已是再无缘面世了。

从《24帧》到《五》

阿巴斯的遗作以16世纪布勒哲尔的油画《冬季猎人》开头,他自己显然也曾发表言论,认同布勒哲尔的“去中心化”思想。这一观点体现在了他对全景长镜头的偏爱上。“现在看来,我应放弃某些特写镜头,使用长镜头更好,为的是让观众能直接看到完整的主体。特写镜头剔除了现实中的所有其他元素,为了让观众进入情境和做出判断,必须让所有这些元素都在场。以尊重观众为原则采用合适的近景镜头,能让观众直接选择感动他们的事物。在长镜头里,观众可以依据自己的感觉选择特写。”

在阿巴斯的自述中,他的个人偏爱展露无遗。他的电影大量运用长镜头,以大全景或者全景长镜头为主。特写和近景寥寥。而这一特色,在《24帧》里被表现得更加明显。整个电影的24帧,都表现了这一特点。牛群和潮水,清寂的海滩和鸟儿,让人想起《随风而去》里,乌龟几经努力翻转身体的长镜头。从这一点上来看,《24帧》确实是一部惊喜,一部在大师逝去后被偶然发现的惊喜。

在这部遗作中,仍能看他对摄像机“眼睛功能”的偏好:在一定视域内的观察。第2帧中最开始的透过车窗看到窗外的马,和《樱桃滋味》开篇汽车挡风玻璃看到街上的人群;《生生不息》开场时以车窗为轴线看到的风景如出一辙。

考虑到《24帧》诞生的时间,《24帧》与他在2005年拍摄的纪录片《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或是这部遗珠之作,正是阿巴斯再次对于长镜头表现力的一次探索。

《五》就像是《24帧》的初次尝试:全片无对白,五个镜头,没有任务和语言,使用纯粹的影像,试图展现更为多元的意义。镜头一的海浪沙滩和树枝;镜头二的大海、木桥、四个老人;镜头三的海滩和六条狗;镜头四的海滩和鸭子;以及最后月亮的倒影、电闪雷鸣以及动物的声响。不难看出,有部分意向甚至和《24帧》形成了对应的观感。

阿巴斯在阐释《五》创作意图时表示,他试图在影片中呈现“虚无”的概念,是对生活的静态观察,更多的是带着诗意的、富含哲理的“虚无”感受传达。叙事和传达情感的方式,已经成为所有执掌镜头的创作者的常规表达模式,在此之上,阿巴斯仍然在探索电影画面更深层的表达模式。阿巴斯曾认为这是他在丰富的电影创作经历之后,最期待尝试的一个方向——给观众以自由想象的空间,并明确进行对于生活的思考。

《24帧》的诞生来自阿巴斯个人收藏的照片,随后以3D动画、摆拍的方式,重现画面的前世今生。但在影片中观众也不难体会到,这部影片多少有后人的参与在其中,并非是纯粹的大师手笔。由此也衍生出了更多的解读和畅想,自然也有更多的观众,将以这部影片为起点,了解这位逝去的大师。

所谓“电影至于阿巴斯”,却不如说是更多的思考和延续的开始。

-END-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