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天实现样板楼封顶,绿色智造、创新科技引领建筑未来

更新时间:2021-09-14点击数:文字大小:

日前,在中建海龙珠海基地,一座满足永久性建筑物标准的7层酒店样板楼用时12天拔地而起。72小时完成基础工程浇筑和128个MiC单元生产,90小时完成所有箱体吊装,12天实现样板楼封顶,项目开创了同类建筑建设速度最快纪录。

据悉,样板楼的建设引入新型装配式工厂的自动化生产,所有部品部件均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一体化装修完成。如此,传统建造过程中约80的现场工序被前移至自动化智能工厂进行,不仅大幅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和现场用工量,同时有效提升建筑精度和质量。

在建筑现场,工人只需对部品部件进行简单组装来完成全部建设,真正实现了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值得一提的是,该样板楼装配率高达95,达到国家《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7最高级——AAA级标准。

工厂化生产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加持。该样板楼的建设还运用了基于BIM-MES系统的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从设计端到生产端,包括设备和供应链体系已全部打通。通过数字化管理,可随时查阅每个构件从设计端到生产端的信息。在进度管理上,整个产能能否支撑订单需求,是否饱和等信息也会清晰呈现。在产品质量管控方面,则做到了生产、建造流程可追溯,在使用阶段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追溯故障源头。

此外,“模块化集成建筑”MiC的建造方式被充分应用在该样板楼的建设中。其中,酒店样板楼被拆分为一个个立体的空间单元,每个空间单元的装修、水暖、机电等工序都一次性在工厂内完成,施工现场仅需要把每个单元像“搭积木”一样简单组装起来,即可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

据测算,建设过程中,样板楼减少了25的材料浪费、70的建筑垃圾和55的能源消耗,现场噪音、粉尘等污染也显著降低,绿色节能优势显著。

是什么成就了中国建筑的今天?未来靠什么再铸辉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期专访了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国际”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张海鹏;中国建筑国际执行董事、财务总监周汉成;中国建筑国际助理总裁周志轲。在他们看来,如何寻求产业变革、如何进一步创新,是市场摆在整个中国建筑行业面前的考题。

记者: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随着装配式建筑的规模扩大,最终将会形成新的市场推动力。在装配式建筑方面,请谈一下如何完成从“建筑业”到“制造业”的思维转变?

中国建筑国际:全国两会召开,“碳中和”相关话题再度成为热点词条。作为耗能大户,建筑行业既是问题聚集地,也是创新驱动地,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建筑废料产生的装配式建筑,近年也逐渐从技术研发层面,上升至政策标准和市场要求。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传统的投资+建筑模式已经走到瓶颈,建筑业到了变革的临界点。因此,需要用科技来推动改变,让建筑业思路从纯建筑走向制造业模式。“制造+建造”模式是建筑行业保护环境的要求,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为此,集团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从事装配式建筑业务,是最早从事装配式建筑业务的企业之一。

与传统现浇式建筑模式不同,装配式建筑是将建筑的构件在预制工厂生产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相比前者,其更具标准化、一体化、信息化等特征。拿中国建筑国际来说,集团旗下的海龙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国际住宅产业化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香港房屋署、屋宇署、渠务署、路政署等多个部门的认证供应商,在全国拥有深圳、珠海、安徽合肥、宿州、山东、重庆6大生产与储运基地,年设计生产能力达150万立方米。

装配式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建筑业。其中,香港的装配式发展历史悠久且经验成熟。公司是香港唯一的同时拥有钢结构和PC预制结构技术的生产商,也是首家将装配式建筑引入澳门的建筑商。目前,集团在港澳地区预制构件市场占有率第一,港澳地区唯一连续20个季度香港房屋署PASS满分。

未来,随着人力成本上升、对行业的环保要求提升,装配式建筑的绿色价值、市场价值都不断显现。跟随这一发展趋势,集团现已形成“投资、研发、设计、生产、安装与施工一体化”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业务遍及国内及港澳等地区,累计完成140余个装配式建筑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2200万平方米。

记者:近年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受此影响,建筑业总产值与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亦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为中国建筑企业的业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那么,动态的外部环境对中国建筑国际的业务布局有哪些影响?

中国建筑国际:建筑业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提振宏观经济,我国政府推出了包括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新能源发展计划及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划等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建筑国际抓住内地行业发展风口及大湾区融合发展机遇,进一步巩固投资业务转型升级成果。在投资业务方面,主要是助力城市发展。近年来,集团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一举抓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市场机遇,在中国内地开展基建投资业务,业务范围涵盖道路、桥梁、地下管廊、医院等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保障性住房项目和产业新城项目。

自2007年起拓展中国内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市场开始,受益于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和极强的资本实力,集团先后承揽了多个标志性项目,并通过积极把握内地基建市场发展机遇,在内地的基建投资业务快速发展。

具体而言,集团积极推行“装配式建筑+、产业准入+、政府平台+”3+战略。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为抓手,凭借海内外丰富的产业资源、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高效的投资提醒,已成功进入23个省份、70余个城市,总投资额约为4000亿元人民币,已成为中国建筑集团基建投资业务的旗舰平台、中国内地领先的城市综合投资运营商。

建造业务,尤其是投资规模大、施工难度高、运营期限长的项目,民营资本参与难度较大,保险、理财和公众投资者更是无法通过项目投资的方式参与。因此,目前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的主力军仍然是各大建筑央企和地方建筑国企。

在国家利好形势下,集团承建了一大批“高大精尖新”的标志性工程,包括大型赌牌工程、国家保密性工程、重要民生工程、私人商业住宅等。业务范围涵盖房屋工程、土木工程、基础工程、机电工程、幕墙工程、装配式建筑、监理工程及其他建筑相关业务。

此外,经过多年的市场深耕和业绩积累,集团已成为港澳地区最大的承建商之一,在港澳地区建筑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良好的品牌知名度。

近年来,澳门经济逐渐回暖,为稳定经济、扩大内需,建筑市场仍呈现稳中有进的趋势,集团抓住市场机遇,先后承揽了多个标志性项目。目前,在澳门,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就有7个公司承建的项目。每8个澳门人就有1个住在公司兴建的楼宇内。在澳门大型建筑市场占有率保持在25以上,稳居行业第一。

香港整体建筑工程总产值在 2013-2018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8,因商业及住宅需求上升,工业楼房翻新以及公营房屋发展计划及启德发展计划等大型公共基建项目实现了快速增长。在此机遇下,集团承建了香港10的公屋,平均每15个香港人就有一个住在公司兴建的房子里。铺设输水管道334公里,打通隧道15公里,供应淡水占香港输水量的70。累计建造医院18个,占香港医院总数的20。累计填海造地面积超过885万平方米,相当于香港岛面积的1/9。公司地盘平均每日开工人数占香港同业的1/8,香港本地员工占比超过90。累计建造道路75,000米,桥梁12,300米、隧道13,900米,铁路14,000米,为香港本地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建筑国际一直在致力于多元化经营。在运营业务方面,集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资产运营业务,20余年来公司不断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城市资源优化配置及城市价值再造,满足政府、市场和公众的共同要求,提升城市的功能及核心竞争力。

在具体操作上,集团以收购、母公司注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转让-运营-移交TOT、转让-拥有-运营TOO、建设-运营-移交BOT等投资方式,持有并运营一批高速公路、桥梁、港口、物流及热电厂,形成了强大的城市运营能力。

记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积极重要。目前,幕墙行业普遍存在同质化、无序竞争。在市场前景旷阔的幕墙行业中,要想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失,并且要越加突出。作为全球幕墙行业领军者,中国建筑国际在幕墙业务方面有什么突破呢?

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国建筑兴业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830.HK,成立于1969年,是全球领先的专业玻璃幕墙工程公司,全球范围玻璃幕墙专业领域品牌价值排名前三,为高端物业提供一站式幕墙及建筑物外墙解决方案。

根据数据显示,整个国内市场容量高达5500亿元,而港澳地区幕墙行业的市场容量大约为100-120亿元,仅约内地市场的1/50左右,集中度低是国内幕墙行业的主要竞争特征。

近两年,在国际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公司调整战略发展方向,贯彻“扩大港澳、进军内地、收缩海外”的经营战略,审慎拓展北美、澳洲、英国和亚太地区等其他海外市场。目前,集团以中国内地及相关业务为根基,成功进入英国、美国、加拿大、迪拜、澳洲等多个海外市场,在全球承建了包括迪拜哈利法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拉斯维加斯大都会酒店在内的890余个代表性项目。

记者:中国建筑国际在香港有拥有丰富的公屋专业化建设经验,是香港本地综合实力较强的建筑承包商,但为何中国建筑国际没有偏居一隅,精耕香港市场,而是在不断地扩大业务规模,拓展业务区域?

中国建筑国际:自1979年在香港展业,公司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管理、资本运作经验,并形成了很强的风险控制理念及体系。2005年7月,中国建筑国际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股份代号:03311.HK。上市以来业务表现卓越、经验指数逐步攀升。同时,集团还决定选择进行区域拓展。2012年,集团收购远东环球,开始了海外市场新的征程。

2009年国家政府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集团于2010年开始介入内地保障房投融资建设市场和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市场。受益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增加,近年来经营业务逐步扩大,营业额稳步增长。2005年-2020年,集团营业总额从26.6亿港元飞升至超过616.7亿港元;净资产从8.4亿港元耀升至583亿港元;净利润从1.3亿港元增至54.1亿港元;在手总合约额从59.6亿港元增至4503亿港元,创下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优秀成绩。

记者: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如何突破传统经营模式所带来的高污染、高能耗等发展桎梏,实现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是所有行业企业面对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国建筑国际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中国建筑国际:中国政府在2020年宣布了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气候承诺。碳中和的实现不仅需要能源供应侧向清洁、零碳转型,还要求消费侧系统性节能增效的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能源革命正在发生,与此同时,建筑业作为三大能源消费行业之一,在迈向碳中和之路上承担了重要使命。

具体到中国建筑国际本身来说,公司致力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取得优秀成绩,入选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基准指数、恒生ESG50指数,截止2020年已经连续四年入选FTSE4GOOD指数,2020年9月获得G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颁发的“应对气候变化企业进步奖”。

记者:企业承揽施工任务要到建筑市场去收集信息、展示企业形象,参与投标竞争活动。资质作为竞标活动的“入场券”,其等级、类别、范围关系到企业在建筑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能力。目前,中国建筑国际有哪些核心资质呢?

中国建筑国际:公司自成立以来深耕港澳建筑市场,通过不断完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内部政策和制度,加大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及激励,进一步夯实集团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科技护城河。

公司在港澳市场历史悠久,分别于1979年和1981年进入香港和澳门市场,以建筑承包业务为主,是香港资本市场最大的综合型建筑企业,同时也是澳门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综合企业之一。目前,集团持有香港工务署颁发的5张最高等级C牌施工牌照,可竞投标额不受限制的楼宇建筑、海港工程、道路与渠务、地盘开拓和水务工程。公司亦被纳入第二组打桩类别专业承建商名册,是香港房屋委员会最大NW2承建商之一。

四十年来,公司在香港及澳门先后承建了超800项工程,凭借着一系列知名工程,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信誉,是香港最早获得ISO9001、ISO14001及OHSAS18001认证的承建商之一。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国际发现内地市场大,发展机会更多,对今后业务拓展大有裨益。为此,在珠海横琴新区工商局正式核发首张港澳建筑企业进入内地经营许可执照时,中建澳门荣获全国第一张凭借港澳资质在内地经营的建筑企业许可证,新华网、人民网等近50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

同时,顺应装配式建筑及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公司积极推进装配式住宅建造及住宅产业化实践,是首批“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012年,公司收购远东环球集团有限公司现称“中国建筑兴业集团有限公司”拓展幕墙工程,拥有“甲级工程设计证书”和“一级建筑幕墙工程专业证书”双项资质,具备设计、生产及安装的全产业链优势。

此外,中建香港荣获由深圳前海管理局颁发的备案证书备案编号QHJJG-2020-0001,成为第一家在前海活动执业资格的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机构,可以在前海以四项特级施工与承包资质承接工程。

通过多年的成长与壮大,公司已经成为同行业中的优秀企业,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核准的甲级监理企业,综合实力名列前茅,品牌形象日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褒奖。

三位负责人分别从不同角度的讲述,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建筑国际的运营经验。可以看出,“十四五”期间,在智能建造大趋势下,各类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带来建造方式的变革。对于中国的建筑企业而言,转型既是市场的需要,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面对未来多变的市场环境,建筑业更应与时俱进,加快创新科技的各种应用,既可提高效率,亦能加强管理,从而在行业竞争中引领潮流。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